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丁彬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心痕墨迹——丁彬谈创作

2014-04-15 15:57:13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王熠婷
A-A+

  对丁彬的访谈,在一个轻微有霾的午后,在他兼作办公室的工作室里进行。这间位于北京751艺术区占地数千平米的写字楼里,看门人会称呼他“丁总”。与一般的艺术家不同,丁彬的另一重身份,是成功的企业家。他曾经担任一家传媒集团的执行总裁,这家公司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,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视频展示及现场视频展示服务商。现在,丁彬仍然会参与公司的事务,但是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艺术创作。财务自由和生活状态的稳定,让丁彬在创作时,可以不去考虑市场和销售的因素。那天,他送去拍照的一批大型画作刚刚拿回来,他俯瞰着那些作品,赤脚在地上把他的“国家”们拖来拖去,颇有拥霸天下,排兵布阵的架势。

每个画传统中国画的人,都在想着突破

  看丁彬的作品,有一种有形无象的感觉,有边界,又边界模糊。他的《地图》和《记号》系列,以地图为基本的视觉单元,选取了澳大利亚、法国、冰岛、泰国、阿尔卑斯山脉、安第斯山脉等等地球上原本存在的图形结构,以纸面的褶皱、喷壶喷出的水彩墨迹,和其他材料浸染水性颜料后附着于纸上的奇异效果,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感觉熟悉,却又突破习惯的图像空间。我问他:“这些地方,都是你的旅行经历么?”他说,“没有。”他只是在世界地图上,选取与他眼缘相合的边界形状,便将之据为己有,随性而为。

  又问他,“你觉得你的作品,算是当代水墨么?”他想了想,回答说,“算是吧。总之不是传统的国画。每个画传统中国画的人,都在想着突破。”

  中国画的突破,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和阶层结构在上个世纪的风云突变,走过了一段又一段重点不同,挣扎前行的道路。丁彬求学的八十年代初期,中国画的创作氛围相对保守,学术界对于中国画在“新中国水墨”之后向何处去也还懵懂,学院里的教学仍是强调模仿、强调技法。那时的丁彬就很反感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。他会在外出写生时,逃开要求大家统一画面、追求标准形式的老师,独自找个山头,以自己的视角画喜爱的景物。他仰望的对象,是时任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主任,刚刚提出了“取长补短,因材施教;自学为主,启导为辅;涉猎中外,吞吐一占今;鼓励独创,打破划一”的三十二字中国画教育理念的叶浅予先生。叶先生丰盛的精神空间、广博的人生经历,和对学生宽容的态度,丁彬到今天谈起来,都目露向往。他记得当时有一件习作,因为个人风格太强得了低分,是叶先生亲自把那张画挑出来,毫不吝啬的给予赞赏,也让这件作业改得了高分。

  受喜爱艺术,曾经梦想报考中央美院的母亲影响,丁彬少年时便已习画,并有学习油画的经历。他对于造型、色彩、材料的敏感,贯穿在他早期的中国画创作过程中,也是他探索中国画突破的第一步。

水墨是痕迹

  1984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,丁彬曾有一段作为年轻艺术家相当风光的经历。

  毕业后第一年,他就与友人举办双人画展,被称为改革开放后北京最早自策自办的个人展览。八十年代后期,他的作品,既被国内权威的中国美术馆认可,也在文化气氛活跃的使领馆展出,还获邀在香港和澳大利亚展览。但这一切,在1992年他去到伦敦之后,急转直变。

  丁彬回忆,他当时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到了伦敦,想要一抒意气,以其自负的笔墨,和相识已久的西方艺术对话。可到了伦敦,他才发现,那里年轻的成功的艺术家们几乎连油画刷都不拿了。那是YBA的艺术试验在英国风靡的时期,艺术家们都在挑战材料、追求观念,画廊和美术馆是装置艺术的天下。他记得他进到一个美术馆,看到一件以石油为材料的作品,只有一个通道,一次允许一个人进入。现场的气氛,让他彻底懵了。

  可以想象,已过而立之年,拿着“全球艺术家交流项目”赞助的丁彬是怎样的失重。他像一个冷兵器时代的将军,突然到了一个连环机枪的世界,每个肌肉都需要重新训练。而当时的他,完全找不到转型去做装置艺术的可能。

  事实上,当时丁彬在伦敦也有他的市场。同一年,他的作品在伦敦参加了五次展览,有画廊,也有文化机构。他拿出一张当时的创作,颇有夏加尔的风格,即使放在后来国内流行的“都市水墨”范畴,也是上好的作品。但是丁彬不满足。他说,他已经知道怎么样的作品能够卖钱,但那就够了吗?卖画谋生?好不容易走到世界的中心,却发现自己的作品位居边陲,是捶心的痛。

  90年代初是中国“89后”艺术家的分水岭。留在在国内的一批,延续着自我意识的觉醒,而在创作和表达上却因各种约束很难保持先锋性。到海外发展的一批,在法国蓬皮杜中心“大地魔术师”等重要展览启动了西方主流艺术圈对全球多元文化关注的背景下,以他们的地缘身份提供的文化政治议题获得重视。这两条路,丁彬都不愿意走,他选择回国,就地转型。

  从1993年回国开始,他参与了当时绝对超前的视频制作行业。视频制作需要的艺术美感,与手工创作并不对立。丁彬的艺术品味,带领这家公司在国内的电视视频包装领域所向披靡,征服了国内该领域所有的奖项,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。2003年,他的公司为CCTV戏曲频道创作的水墨3D+京剧的系列宣传短片,获得了BDA & Quantel当年唯一“全球艺术家大奖”及“亚洲艺术家大奖”。

  商业上的成功,不断建立着丁彬的自信,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察,也在发展着他对于水墨突破的想法。他有一个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想法,“水墨就是痕迹”。之前,是用毛笔,利用墨的浓淡干湿,利用水墨特性与纸的关系,留下痕迹。那么,如果不用笔,只用墨呢?

  我猜所有练习毛笔的人,都有与那支笔的纠结。它太精微,太复杂。文人用它来调伏心性,其婉转曲折,矜持自居的精神状态,在一整套文人思维系统消失了的商业社会,很难存活。即使在海外延续了文人画正统的王己千先生也有一个阶段,试图放弃用笔,而是用纸团蘸墨的方式,用类似“抽象表现主义”的方式尝试墨迹的视觉效果。只是王己千最终想要实现的,仍是文人画的美学状态。而丁彬,则自由多了。

  他第一次试验水墨痕迹的创作方式,得来偶然。当时他朋友的办公室里需要一张画作,他就仿照战争片里的作战室,戏做了一张中国地图。揉纸,抠像,喷墨,近乎游戏,却得到一致的好评。从这张作品开始,丁彬找到了创作的角度,也找回了艺术家的自信,一发不可收拾。

  对于痕迹的美感的探索,是一点一点深入的。最初的作品里,他较常用的工具是绳索。以绳蘸墨,以不同材质、粗细不一的绳索,在纸面上留下线条。包括揉纸,以纸的褶皱痕迹,创造写意的衍伸的流动的节奏。后来,他开始试验各种材料,他性质勃勃的端出来一盆绿豆、米粒,指着画面中的点点图案,说那是他最新的痕迹试验。在黑白水墨之外,他也开始用彩色颜料,实现更加复杂的效果。交谈中,他一再提到控制,谈到“不能做过了”。这是中国画时代的后遗症吧,不同于油画的反复叠加、反复修改,水墨画,一笔错了,就得重来。水墨媒材的特性,让丁彬的痕迹试验,在游戏的外衣之下,藏着严肃和挑剔的要求,时刻考验他对于材料的运用和把控整体美感的功力。

自心成像

  “一次成像”系列尤其吸引我的兴趣。初看这些作品,是在他传来的电子文件中。我分不清,这些图像是照片,还是画作。它们呈现出的神秘效果,仿佛宇宙深处的光源与光线,你无法确知这些形状,在地球上是否真实存在。

  在丁彬的工作室,我第一次见到这批作品的真容,尺方大小,灵活有趣,自成一格。这些天外来客,让拘谨纸也生动起来。没有装裱的裸露纸张,自由于观看顺序的限制,无上无下,无左无右,甚至无正无斜,怎么看,都有一瞬间的视觉印记。

  丁彬说,他在创作这批抽象或偶发的小品时,是限定自己一气呵成,自然成型。不满意的就毁掉,决不重做。无数次试验下来,他也不知道这些图像是怎么形成的,仿佛它们本来就存在着,只是通过他表达出来。

  探索抽象美学的规律,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。西方的抽象绘画,有来自于古希腊哲学中重视几何美感、重视数学规律的传统。抽象的过程,是对具象的分解和提炼,艺术家要保持头脑的客观理性。而中国的抽象的过程则更为随意自在,更加强调艺术家的整体修养。东晋顾恺之《画论》中讲“迁想妙得”,就是说艺术家要一定从具象中离开,要通过自我头脑的观想,再表达出一种“妙”感。“妙”的标准是什么呢?这一个字,体现出中国艺术家追求的一种模糊、一种性灵,一种难以言说的志趣。

  我总觉得,中国的抽象美学与西方的抽象美学行走在不同的路径。西方强调脑,东方强调心。由心出发的中国式抽象,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峰,也是中国哲学思维的高级体现。只可惜目前西方美学,尤其是当代艺术成为世界公认潮流,好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起仿效,使得宝贵的中国抽象传统被丢在一隅。丁彬的“一次成像”系列,虽然是抽象性的视觉成果,工作方式也类似杰克逊.波洛克,但其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。他在创作时,仍然秉承了中国式的先放“空”,再以心谋像的过程。心接万物,格像致知,这也是这批抽象小品的魅力所在。

  与丁彬的交谈中,你能感受到一种自信。这种自信,让他能将一袭深蓝色的工作装,穿的如长衫般儒雅。这自信可能来自于他多年在商业领域获得的认可,也来自无需再为稻粱谋的从容。他说,时至今日,他已无需再去考虑作品的销售收入,至少,不会以此为目的。他只想把自己的创作展示出来,展示自己的思考,和自己的状态。

  2014年四月,丁彬的首次大型个展将在今日美术馆开幕。这时,距离他第一次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参加的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览》,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,距离他从英国回国后的事业转型也过去了二十二年。我们期待,看到丁彬的岁月痕迹、水墨痕迹、心痕墨迹。

2014.3.29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丁彬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